厦门市近日针对一些不符合规定的地名进行整改行动,共有31处被列为不规范地名清单。这些地名存在夸大、怪异、难懂等问题,不符合地名管理的相关规定。通过此次清理整治,将进一步规范地名使用,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城市的肌理中,地名不仅是地理坐标上的标记,更是文化与记忆的载体,它们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厦门市启动了一项针对不规范地名的整治行动,首批31个地名被列入整改清单,这一举措不仅旨在规范城市命名体系,更深层次上是对于城市文化认同和历史传承的一种保护。
走在厦门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那些耳熟能详的地名——曾厝垵、鼓浪屿、中山路……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每一段故事都串联起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脉络,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背景下,一些新兴地名却显得格格不入。“国际花园”、“皇家别墅”等带有浓重商业气息的名字,不仅缺乏文化底蕴,也容易引发“崇洋媚外”的批评声音。
以“国际花园”为例,这个位于湖里区的住宅小区,原本希望通过这样的名称提升自身的档次感,吸引购房者,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开始意识到这种简单套用外国词汇的做法,并不能真正提升小区的文化内涵,反而失去了本土特色,在此次整改名单中,“国际花园”被要求更改为更具地方特色的新名字。
除了对新出现的不规范地名进行整改之外,此次行动还涉及到了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地名。“南普陀寺”附近的一条街道,因其地理位置与寺庙相近而得名“南普陀路”,随着城市发展,周边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条道路已经远远超出了最初命名时的范围,为了更好地反映现状并避免混淆,相关部门决定对其进行重新命名。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整改过程中,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充分听取居民、专家以及文化工作者的意见建议,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确保新名字能够更加贴合当地实际,更重要的是要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自己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在推动这项工作的同时,也需要警惕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追求规范化的过程中,如何避免抹杀掉那些富有个性和创意的地名?又该如何平衡好现代化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
对此,厦门市政府表示将坚持“尊重历史、符合现实、易于辨识、方便群众”的原则,既要保证地名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又要尽可能保留其独特性和文化价值,还将加强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提高全社会对于地名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厦门此次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整改,不仅是一项技术性工作,更是一次文化自觉和身份认同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到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同时也为未来留下更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守护者,共同书写着这座城市新的篇章。